试试看简明扼要地说一下艺术, 屎.

déc 2011

试试看简明扼要地说一下艺术, 屎.

Xiaojun 从 民生现代美术馆 丁乙作品展 聊起艺术的目的和历史:

我去看了民生美术馆的丁已个展,就是那个画米子格的,我除了对他穷毕生之精力把米子格发挥到极致以外没有任何感想,我想问下你的看法?
还有貌似他还为爱马仕设计过丝巾

丁乙的作品不很坏.

对他作品的评价可能需要联系艺术史来作为参照. 我试试看简明扼要地说一下哈:

艺术最早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 人们用这种方法来保存自己曾经看到过的影像. 比如我们曾经在美术课本上看到过的一些史前岩洞绘画, 上面往往画着一些马, 鹿, 牛, 羊啥的. 对居住在洞里的原始人们来说, 这些动物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平时在洞口向外张望的话, 不时地能看到这些动物往来的踪迹; 到了开饭点上, 出门打猎, 也是找它们下手, 动物变成了猎物. 万一碰到运气不好的时候, 或是找不着猎物, 或是猎物跑得快, 追不上, 人们肯定就会焦头烂额, 满脑袋里想的都是它们的样子. 当然原始人也吃一些采集到的野果什么的, 但是毫无疑问, 野果比野兽容易见着得多, 它们不会跑不会跳, 既没有动物那样难以捕获, 也不如动物来得好吃. 物多则贱嘛, 所以在原始人的眼里, 猎物的是最值得让人珍惜的. 于是紧接着, 猎物的形象在他们心里也就具有了某种特殊的价值.

同时,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很弱, 原始人每天要花费绝大多数, 甚至所有的时间用来搜集食物(肯定还有找不够食物而饿死的). 在他们的生活中, 不太可能有闲情逸致花费大量时间用来进行和觅食无关的活动.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 画岩洞壁画要求至少一个人有不少的时间不参与打猎. 这就要求他的食物由其他人供给. 在当时看来, 这算是属于成本很高的艺术活动或是形象工程,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办奥运. 既然成本高, 那自然要花在最有价值的刀刃上, 蚀本的生意谁愿意做. 于是, 马呀, 牛呀, 鹿呀, 羊呀就跃然, 嗯, 墙上了…

当然原始人肯定不像我们现在在这里分析得那样, 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们的智能大概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出生没几年的小孩子. 只是在可能的条件下, 跟随着本能的愿望, 选择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影像记录下来而已.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最小的时候, 在纸上的涂涂画画是不是都是妈妈爸爸太阳月亮之类的. 同样地, 原始人和现在的小孩也并不都总是能够区分绘制的主体和真实的主体之间的区别. 他们很多人认为, 画出来的东西就算不是直接可以吃, 也总是和真实世界中的东西有所联系. 就这样, 艺术和信仰也就联系在一起了.

后来的事情就可以快点说了. 随着人类智能, 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了人们绘画技艺不断精进, 越画越像了; 而对使用工具的掌握, 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描绘不再仅局限于壁画这样的平面形态内, 逐渐发展出了金属加工, 木雕, 浮雕, 圆雕, 以及到希腊时代的大理石人像雕塑. 也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食物对人们的精神来说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了, 人们开始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比如到底是谁给予了这些食物? 当然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 自然得出了 “神赐予我们了生命和食物…” 这样的结论, 然后每一个人就神的样子和生活充分发挥想象力, 添油加醋, 代代相传, 就发展出了神话. 神话和当时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一下, 我们有了古希腊时代的大多数艺术.

希腊之后是罗马, 罗马是暴发户, 有钱, 没啥品味, 但喜欢面子工程. 有点类似现在的中国. 他们山寨了很多古希腊时代的作品, 希腊人用大理石做雕塑, 一个要做上好几年; 罗马人用石膏倒模, 一天可以做上好几个. 希腊人造房子也用大理石, 罗马人造房子则决定用水泥砖头. 不过也正是这些技术的运用, 使得罗马时代可以大范围地进行建设, 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好处.

罗马之后进入了基督教的中世纪. 那段时期, 艺术的目的基本只有一个, 就是给圣经画插画. 梵蒂冈派出去传教的教士们觉得, 辛辛苦苦耗费口水跟乡下人讲了半天耶稣的故事, 人家还是将信将疑很让人郁闷. 强烈要求上头给法子想办法让人“眼见为实”. 于是梵蒂冈找了很多画家, 负责把圣经的故事画出来, 给不识字(那时候大多数人不识字, 而且知识的主要由拉丁文记载, 而拉丁文由教会垄断)的信徒提供浅显易懂的看本. 而信徒们一看, 啊, 耶稣彼得他们原来长这样啊… 具体的形象呈现加深了他们对于事件的记忆, 侧面加深了他们的信仰. 另外一个例子是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 太阳光经由彩色玻璃窗而变得五彩斑斓投射到神坛上, 对正在教堂中祈祷的信徒来说, 这有 “天堂之光”的暗示作用. 艺术仍然没有离开信仰和记录再现的目的.

中世纪后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之后到了古典主义, 在这期间, 除了技艺的发展, 艺术品的普及以及艺术主题的偶尔脱离赤裸裸的宗教目的外, 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直到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初, 照相术被发明了, 这个发明使得艺术中 “记录” “再现” 的目的从根本性得到了质疑. 因为照片可以精确地大量复制, 为了记录目的而存在的绘画变得毫无意义了. 绘画, 雕塑以及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法必须作出新的探索, 创造出以前不曾有过的视觉体验. 在这样的思想下, 印象派开始发展. 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学院派的光影规则, 开始探索新的 “印象化的” 光影表现手法, 并在技术上做相应的创新.

很快, 印象派也被人玩腻了. 人们有了后印象派, 不满足于仅仅光影的创新, 而把色彩和形式加入了重构的行列里; 之后又有了野兽派, 颠覆用色和构图; 再之后有了立体派, 完完全全否定绘画 “客观描绘” 的价值, 无论是光, 色, 形, 构图, 眼睛看到的不再是重要的了, 艺术家完全根据自己对客体的理解来呈现对应的画面. 再往后差不多就是达利的超现实主义, 梦到啥画啥, 他最牛逼.

在和毕加索, 达利同一个时代, 另一些艺术家觉得, 画 “一个场景” “画一个人” “画一个动物” 这样对某个具体主体的呈现, 即使用尽了各种绘画观念, 分离它, 肢解它, 扭曲它, 都已经没啥意思了. 他们打算画一些根本不具体的东西, 比如画一个数学公式, 画一条物理定律, 画一个政治观点, 这类抽象的主体. 这就有了现代主义.

然而就在现代主义艺术家们乐呵乐呵地在拓宽艺术所能够表达内容的范围同时, 他们发现, 光靠画, 颜色线条形状这些平面的元素远远不足以准确表达他们所希望表达各种内容. 所幸的是,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 艺术家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可用来做艺术表现的材料和手法, 所以开始有了现成品艺术, 装置艺术, 等等.

在这当中, 六十年代的时候, 开始发展出一个分支叫做极简主义, 它的具体定义我就不说了, 反正其一开始的动机是反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就是那种绘画和情绪挂钩, 非常随意, 谁都看不懂的那种东西), 后来自成一系. 里面有Giorgio Morandi、Frank Stella, Donald Judd, Carl Andre, Sol Lewitt, Agnes Martin, 这些人.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就会发现, 丁乙也属于这一类的.

这就可以回到丁乙这个话题上来了. 丁乙开始创作的年代是八十年代初, 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 在这个时期, 中国的艺术是纯粹被学院派统治的, 绘画的内容放在西方差不多是印象派之前的东西, 以人物场景为主. 可能技法上有所渐进, 但是主题不外乎 “毛主题接见红卫兵” “劳动人民大丰收” 这类. 而他能够在这样的年代和文化背景上思考如何颠覆既成的艺术体系, 走到现代主义上来, 在中国算是勇敢的和走在前头的. 这就是我说他的作品不很坏的原因.

当然, 即便如此, 放在世界的尺度上看, 他也晚了二十年之久, 何况我认为, 他的作品并没有在之前极简主义艺术家的基础上前进哪怕一步. 八十年代, 应该也有一些国外的信息流通到国内了, 做二道贩子也并不很困难. 把前人的思想改头换面, 套上个自己的艺术符号, 就有了所谓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对于我们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人来说, 我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体系都是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建立起来的, 而那恰恰又是随着互联网而诞生的影像爆炸的时代. 所以对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 就光看他的作品而无法形成任何共鸣是很正常的. 即使我了解如何去评判他的作品, 也并不能够带给我任何灵魂上的触动. 我们不属于那个时代..

ankara esc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