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juil 2010

無題

在三年级过DNAP文凭的时候, 我的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大多是关于生态, 能量, 植物的内容. 意在讨论人和自然的关系, 尤其是人类行为如何保持对自然的尊重. 这个主题是受到当代的环保主义的影响, 加上我个人曾经的生活经验中对于环境污染的接触和体会所自然确立的.

在这个过程中, 我经常问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宣传保护环境? 这个问题可以有另外一种问法, 即: 为什么我们在破坏环境? 因为很显然, 如果破环行为并不存在, 那也就没有必要进行保护, 更没有必要针对保护而进行宣传了, 不是吗? 就像我们从来不会在电视里看到公益广告说, “请不要伤害的你的家人”; 或者 “伤害您的家人—您将会有一个四分五裂的家庭”这种威胁式的标语, 就仿佛环保主义者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样.

所以, 问题看上去像是: 如果我们能够对待周围的自然环境像对待家人一样, 那么是否我们将不再砍倒任何一棵树木? 我们为什么给予我们的家人如此友好地待遇呢?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 我们本身同我们呢的家人, 同胞, 同类的关系受到道德和感情的约束. 在这个道德和感情所构成的系统让我们友好地(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待同类, 也避免伤害等各种负面行为的发生. 而叔本华认为, 这种道德系统形成来源于公正和怜爱的思想, 公正和怜爱的思想来源于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所油然而生的同情心. 而同情心的起源则不可考. 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即万物一体. 休谟和斯密对于同情也有类似的论证.

至此, 生态和环保主义已经不再是需要被思考的对象. 因为在一个万物(或者简化为所有人类)都具有同情心的世界中, 不止是环境, 任何存在, 植物, 动物, 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 都会得到妥善的保护, 不会轻易地被破坏. 如果存在一个万物齐生, 天地同乐的乌托邦的话, 可能这样的富有同情的世界是最接近的吧.

乌托邦并不存在,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对它的向往. 它本身带给人们太多的愉悦, 以及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而同情在这个世界当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或者说, 在造型中, 什么样的元素能够唤起人的同情心? 我所想要寻找某种造型的语言, 能够增加人和物之间的沟通以及同情.

ankara esc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