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和記錄

十一 2020

和弦:混合记忆

WeChat Image_20201119235222

「无限循环 project」

和弦:混合记忆

2020年秋天,我们希望呈现一个多元的展览项目,邀请了郝经芳&王令杰、康宝华、刘珂、马立华、宣琛昊等六位艺术家,涵盖了绘画、装置、声音等不同表现语言的艺术家,立体的呈现不同创作语境,此次展览是“无限循环 project”的第一个项目,之所以选择“和弦:混合记忆”这样的主题,源自于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不同,但又在同一个物理空间的“生成”。

我们无限的向往自由,但是今天我们对于自由的理解和以往不同,我们终究要探寻什么样的自由或者自己?人在渺小的宇宙回看地球是分外的渺小,而宇宙是无数次的轮回,我们的存在是这无限轮回的一瞬间的,我们终究想摆脱宿命和轮回,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科幻与穿越的故事,艺术是不是这样一种打破轮回的方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每个有独特语言的艺术家终究会突破“框架”和世俗的惯性,就如同在浩瀚的宇宙里的那一次回眸,我们对未来无知,深陷循环,却力求寻找突破的自己。哪怕再微渺也要尝试!

韩春阳 2020年10月20日晨

———————————————

11月8日,《和弦:混合记忆》作为《无限循环》艺术项目的第一幕,在位于衡山·和集12号的二层空间正式奏响,也为上海纷繁热闹的艺术季带来一隅独特的风景。此次展览由韩春阳担任策展,邀请到了郝经芳&王令杰、康宝华、马立华、宣琛昊、刘珂六位艺术家共同参与,通过不同的语言和创作方式呈现个体对于生命独特的记忆。

汉娜·阿伦特曾在著作《人的境况》中谈到Mortality(有朽性)与Immortality(不朽)的概念。如果将其引用至艺术的范畴中,那么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正是将其带离物理限制,达到Immortality的路径。也是我们得以看到,生命在时间的重复性外,开辟出的新的纬度。在《和弦:混合记忆》的展览中,六位参展艺术家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他们聚集在同一个展览时,混合而成的记忆,也为其作品所探讨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解析视角。

在这场特别的展览之中,旋律是串联所有内容的主线,康宝华谱写在乐谱之上中的音符,率先在观众踏入空间之际,侵入耳畔。这支为展览特制的《60年以后再见》,以【开始】、【挣扎】、【重启】三个篇章,铺陈着无限循环的基调,透过起伏的乐符,将观众从现实生活的状态中,逐步引入观看的氛围当中。

“我想用各种人的脸把一个空间铺满,然后在空间里回荡不同的对话声,各种语言,越多越好,他们谈论生活、爱情、死亡、政治、哲学……就是这样”

这是刘珂对其作品的一段自述。位于展厅入口处的12幅缤纷肖像,是其在2018年创作的《陌生人》中的一小部分。彼时,刘珂正在异国求学,以“他者“的身份观察着周遭,并对其进行记录。而此时,通过绘画的载体,艺术家又将其“他者”的视角,巧妙转嫁于了观众。观赏这件作品的体验,就如同观察着朋友圈列表中那些熟悉的ID,字符背后或许只是生活里知晓面容的陌生人。

在一旁宣琛昊的作品中,对于人的观察则以更科学性的自然演变出发。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已告知人类,物种进化的奥秘并非跳跃的。因此,宣琛昊笔下虚拟生物的亲缘族谱也秉持着严谨的方式“进化”着。借助同构学的归纳方法,他将自然景观进行了一轮符号性的转化,然后使不同物种有机地交融。这一过程中,原始物种迸发的生命力,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冲击性的势态。这是创作者自我博弈的痕迹,也是造物过程中所散发出的自由之姿。

然而透过这些作品的名字,艺术家又观者进入画面开辟了另一条通道。进入其中,人们将看到以求偶之姿绽放的花苞化身成了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热带雨林的植物被冠以拟人化的形态摇曳舞蹈……

走出宣琛昊建构的绮丽幻境,马立华的绘画更像一场静气凝神的冥想。这些看似简洁的画面,在持续的凝望后,会展露出某种暗涌的气息。画面底层的色彩与圆形的线条,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力,当其并置时又构成了理性的平衡。这一过程,如同人在架构内心世界时,不断与外部现实角力后获取的一丝宁静。亦如物派艺术家关根伸夫言及的:“世界以其自在方式存在,所以怎么能说我们是在创造呢?我所能做的只是尽现自我,还世界其本来面目,让这种状态更加清晰。”

关根伸夫的这段自述也同样适用于解释郝经芳&王令杰的作品。这对常年穿行法国、上海两地的艺术夫妇,对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在作品《星空》中,艺术家幻想在地面中打开一条隧道,可以穿过地心,低头俯瞰到地球一端所能仰望的星空。而到了《黑色,万物运动的宇宙中》里,他们又将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徐徐揭开。即阿伦特所说的:“人类仿佛试图以自己的生命,在万物都做圆周运动的宇宙中,画一条直线。”

当观众凑近画面,可以观察到一个微小白点,沿着随机的相切弧线不断移动。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画出那条直线,但当自由意志的思考开始萌动,无限循环的轨迹就已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正是此次展览,可以带给观众的。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当天还展开了一场跨界身份的对谈。曾参与撰写《艺术法-中国篇》的知名律师奚敏洁女士作为对谈主持,与资深艺术从业者黄娟、王源,以及艺术家王令杰,同观众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思维碰撞。席间,奚敏洁以专业视角所分享的艺术IP赋能产业的经典案例,和黄娟及其团队以具备表演性、互动性的内容,辅助艺术场所开拓运营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展览之外,艺术在公共域应用中所能激发出的无限可能。

———————————————-

【无限循环 Project】
Infinite Loop Project

和弦:混合记忆
Chords:Mixed Memory

艺术总监:黄娟

学术主持:陈瑞

特邀嘉宾:奚敏洁,王源

策展人:韩春阳

艺术家:郝经芳&王令杰,康宝华,刘珂,马立华,宣琛昊
展览时间:2020.11.7-11.30
开幕酒会:
11月6日(周五)下午16:00~19:30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326号

开幕6号下午15:00-16:00
talk主讲嘉宾:奚敏洁,王令杰
下午18:00-19:00
艺术家演出:康宝华

7号下午15:00-16:00
奚敏洁,黄娟,王源

十 2020

艺术之城——金城银行的前世今生

20201028202104

——————— 展览前言———————

文 | 陈勇劲

武汉美术馆馆长

“金城银行”是一个金融机构,民国早期分布于中国的各大城市。但在“艺术之城:金城银行前世今生(1930-2020)”的展览里面,通过以时间为线索的梳理,立足于建筑的角度来叙述不同时间段的功能认同,以及在某个阶段的“身份”转移对其将来的社会影响所带来的时效作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功能设定,都会由此引发一段历史,还有背后的故事,这些或长或短的片段,合成了“金城银行”作为建筑内在历史演变的自身结构。

如今,当武汉美术馆成为“金城银行”现在的身份,并且就在这座老房子里做了一个与之相关的展览,是希望通过对过去和今天的讲述,让观众能够在史料的浏览中、艺术品的观看里,发现和重塑“金城银行”对于武汉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作用与价值。

这座欧式古典复兴主义风格的大楼坐落在汉口最为繁华的街区,1930年由中国银行家出资兴建。清末民初的“开埠”,成为汉口贸易史上一个重要的界标,使其贸易影响力扩散至国际。

开埠后,武汉的间接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洋行云集,汉口渐成重要金融商贸区,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城银行应势而生。从银行大楼到日军汉口陆军特务部发生在1938年,抗战胜利后大楼由金城银行收回复业直至解放后,1952 年金城银行参加了公私合营银行,大楼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拨交给武汉图书馆使用,1957 年设立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这些构成的“前世”,让这座建筑浓缩和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而“今生”的开始被定位在武汉美术馆的规划之初,2003年,市政府将银行大楼及其附属建筑做了符合现代美术馆功能的设计改造,2008年武汉美术馆正式入驻,2015年获得文化部评估通过,成为全国十三家重点美术馆之一,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 20 世纪建筑遗产”。

90年并不长,但横跨数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迁显然经历丰富,以至于因为可见才会可考、可读,其中“今生”托付的美术馆身份,同时肩负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使命。

迁入金城银行的12年里,武汉美术馆始终将与武汉发生关联的专题展览和史料研究作为主要方向之一,通过持续积累,使美术馆成为观察与见证本地域社会历史发展形态、城市文明进步状况、文化艺术发展生态的中心和基地,增加了了解武汉城市文化记忆的渠道,使优秀的历史建筑、美术作品惠及更多的观众,充分实现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唤起更多市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认同、归属和热爱。

可以说,对这些记录武汉城市历史与视觉记忆的作品收藏与保管、研究与展示,探讨城市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是武汉美术馆承载着记录、宣传武汉城市特征的重要职责。

前世与今生的讲述一定是指向未来!让更多人关注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关注武汉城市文化未来的发展,发掘具备发展潜力的新锐艺术家,一直是武汉美术馆的重要责任。此次展览的一个版块就是邀请到几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创作,通过各自作品的不同呈现方式,将“金城银行”的建筑属性转换成一个文化命题;用多样的艺术语言处理时间,最终希望能在艺术家的意图里,发现他们站在各自的知识结构之上对这座建筑、对美术馆未来的启示。

需要强调一下,“艺术之城:金城银行的前世今生(1930-2020)”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能够成为十分之一当属不易,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荆菲女士为之付出的努力可以想象;这个展览能够得以顺利呈现,离不开美术馆团队精准、高效的合作,感谢他们的智慧和勤奋。纵观上下,很明确的是策展人会在展览陈列中将其结论指引到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陈述,如同站在将来回望今天,能像今生我们讲述前世的故事一样的激动和欣慰;这个结论就是关注青年,将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的发现和传播,贯穿到武汉美术馆未来的发展主线里,使之成为人文和情感关照下的“艺术之城”。

2020年10月8日

 

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

艺术之城:金城银行前世今生(1930-2020)

 

展览时间:2020年10月23日至2020年11月22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号展厅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支持单位:天津金融博物馆

武汉市档案馆

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

出品人:陈勇劲

学术主持:严长元

策展人:荆菲

艺术总监:高小林

展览总监:宋文翔

展览统筹:张文博

策展助理:刘舒畅

平面设计:代楷  陈文娴 郎丁设计

展陈设计:程俊  万  蕾 谈建桥

藏品支持:王佳  林国辉

公教活动:蓝天  李  沉

学术活动:耿爽  杨倩倩

媒体宣传:李霞  严雨桐

展览组委会(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  宇  刘永茜  刘  雄  宋文翔  张文博  陈勇劲   高小林   彭于虎

樊  枫

十 2020

引力法则

打印
引力法则

LAWS OF GRAVITY

策展人:陈陈陈

参展艺术家:陈陈陈、沈凌昊、葛宇路、郝经芳&王令杰、Kanes&安阳&3ASiC、李论、能尖日

展览时间:2020.10.18-2020.11.30

开幕时间:2020.10.20  15:00

展览地点:南京金茂汇商场一楼SHOW SPACE

联合主办:艺厘米 金茂汇

合作媒体:雅昌艺术网、MARS、在艺APP、有盐life、那些不能错的展览

“引力”于我们无处不在,它是连接每一个生命体征的隐形纽带,也是向宇宙与念想发出的共鸣。在引力法则之中,我们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意义,而去感受被这种无形纽带环抱的一种温情,让所念所想,更好的完成自己。

那些散漫的愿力,

在进入这个场域的一瞬,在此聚集。

动能,光影,心声,交互。

当你隔空抚触它们的时候,你的愿景也在隔空回应你。

本次展览由艺厘米发出邀请,陈陈陈作为策展人与艺术家葛宇路、能尖日、Kanes&安阳&3ASiC、沈凌昊、李论、郝经芳&王令杰,共同在南京金茂汇创造出一个“引力法则”的场域空间,也希望这样的空间载体向所有年轻人发出引力的感召。不是所有的引力都能被找寻,或得到回音,但我们尽量让它纯粹的汇聚于此。

十 2020

Ephemeral fragments

Dossier_de_presse_TC8_EN-1

For the 8th edition of the Talents Contemporains competition, a new hanging will present the works of the 7 selected winners, with the notions of ephemerality and fragments as a backdrop.

On the programme, the simulation of a rainbow composed with the help of thousands of micro glass beads by the artist duo Hao Jingfang & Wang Lingjie, (Over the Rainbow, 2016), a puddle of water imprisoned on the ground like a living installation by Capucine Vandebrouck (Puddle 3, 2017), the cyclists of photographer Wiktoria Wojciechowska caught in a Chinese deluge and covered with evanescent droplets on their wide rain capes (Short Flashes, 2013). The discovery continues with The Second World, Elina, (2015), an ephemeral planet made of salt bricks on the Uyuni Salt Flat on Bolivian soil by Guillaume Barth, narrating the fragility of the world and the power of nature. As for Eva Nielsen, she proposes a painting where optical games, illusion and mirage are at the rendezvous for her gaps in the ocean (Zode IV : the sea, horizon of possibilities 2018). It is also a question of ocean and cracks in Olivier Crouzel’s work. Since 2014, he has patiently documented and filmed the Signal in Soulac-sur-Mer, an abandoned building with a new, dilapidated life… 18 curtains (2015) is a gigantic installation-projection showing its transformations. Finally, Rachael Louise Bailey exhibits Global (2018), a large sphere that could be floating, composed of 3.5 km of inner tubes, collected among the polluting materials found in the sea. From these scattered and fragmented objects, she groups them together to give them a new function.
Coming from China, Great Britain, Poland, Denmark or France,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 artists explore the fleetingness of the elements and of what constitutes our universe. It is a question of dreams, nature, slowness, beliefs, views, places, resistance also in the face of the sometimes incessant whirlwinds of the world.

九 2020

预言学家

IMG_4416

预言学家

文 / 李贝壳、孙天艺

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在他的作品《基地》中,提出了一门名叫“心理史学”(Phychohistory)的学科。在小说中,“心理史学”成为了引领人类从黑暗重新踏入光明的重要手段。阿西莫夫将人类复归成为分子,通过研究银河系里的人类整体,从而预测世界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而在现实之中,随着数据模型和算法的推动,这一学科似乎也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极大的依赖于网络、数据、统计学等系统。随着各学科之间的壁垒迅速打开,它们组成了巨大的研究母体,并因此促成了一种似乎可被掌控并计算的未来,使生活的每一步都对应着模型震荡前行。

显而易见,“心理史学”仅仅是一门存在于“无菌真空”环境中的理想学科。我们必须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现实:信息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独裁的危机;随着数据算法深入到各个领域,人类身体与精神的自由属性在不断被剥夺;看似学科壁垒的消融仍然反映着更深层次的技术垄断链;我们在享受着快递经济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被消费对象……技术的迅速“进步”加大了与之内核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道德伦理之间的缝隙,人作为有机体,围绕着上述两条并行但无法交集的线索,产生种种情绪与想象。

加来道雄在《不可能的物理学》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程度的“不可能”,除了第三个最极端的情况之外——只有两件不可能的事情:永动机和预知能力。虽然预知能力仍然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我们能够从微观的个体角度介入事物的进程方式。我们需要认识到按照旧惯例思考的危险性。展览试图引入一种面对未来的发散式(discursive)思考,多维度的,干预式的,可持续的。从微观的角度以工程、设计、编程的重新排布来接近一个更具弹性的未来。

展览围绕着上述观察展开,并希望借此机会引出一个问题:艺术家/设计师是如何在已有现实的积淀下反思、预设以及如何将虚构的方法引入对未来的设计的?它们在合作、竞争下相生相长。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基地》中的这一方法:如果我们将个人理解为社会总体中的分子的话,那么每个人独特的知识、领域及信息似乎在学科边界“烟消云散”之后重新预设着个体的预言。

本次展览由一些关键词串联,包括“废墟Wasteland”、“物理浪漫Physical Romance”、“数据身体Data Body”、“算法诗歌Algorithmic Poem”以及“永动实验室Perpetual Laboratory”。每个关键词如同星群中散落的恒星,指向攸关未来的一些可能。展览聚集了共十二组艺术家/设计师。其中,我们能在郝经芳&王令杰的作品里看到由物理学延伸出的机械美学,在邱驰和郑嘉燕的装置中寻到残毁的末日场景。除了对未来的想象之外,也有针对于当下技术的反思与回应,例如施政,他通过AI算法,以呈现转瞬即逝并在传播中发生转义的时事新闻;茅昊楠则试图在虚拟时间的纬度中寻觅人类的潜意识;刘娃与张子扬的作品分别讨论了人的感官能力、思绪变化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张月薇、苏予昕、梁文华的作品回应着技术对真实世界和自然的渗入;在展览的最后,安静在展场重塑有关“物”的实验场,北京服装学院新材料设计研究中心作为参与此次展览的设计师团队,通过研究材料的属性与创新提供了通往未来的各项设计方案。

九 2020

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IMG_4267

新起点,心启程 ——“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开幕

新一届公共艺术盛会——“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JISP”)将于2020年9月26日至12月31日在静安雕塑公园举行。

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由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主办,上海市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静安雕塑公园承办,策展机构为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中国著名策展人黄笃先生、西班牙外交部下属“亚洲之家CASA ASIA”文化和展览项目负责人马尼妮•格拉斯•巴拉格尔(Menene Gras Balagurer)共同担任艺术顾问。

雕塑城市,执着开拓的十年

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是国际化的高端公共艺术盛会。自2010年起,静安国际雕塑展以双年展的形式呈现,先后成功举办五届,“JISP”已成为中国和上海知名的公共艺术文化品牌。历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将国际顶尖作品引入中国,使中国公共艺术家和作品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交流,更能充分展现国际静安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艺术活动,使静安雕塑公园成为世界优秀雕塑作品展示的平台,中国优秀雕塑家才华展示的平台和探索未来雕塑艺术发展方向的平台。

十年来,从“城市幻想”、“城市之光”、“城市家园”、“城市创变”、到“城市无界”,历届展览以静安雕塑公园为主舞台,将众多世界级艺术家领衔的优秀作品引入上海,与公园优美的环境完美融合,演绎世界公共艺术风采,受到各方瞩目与好评,引领上海公共空间艺术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静安、闸北“撤二建一”以后,雕塑展走出雕塑公园,先后向大宁公园、市北高新技术园区延伸。其间,多次举办公共空间艺术论坛,以及形式多样的市民参与互动活动,让专业人士与普通市民从不同角度充分感受空间艺术之美,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市民艺术修养、增进大众生活乐趣等方面,贡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力量。

五届雕塑展的完美落幕,为广大市民留下许多美好回忆,也为静安公共艺术发展、国际静安品牌打造、卓越城区品质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留下宝贵的财富。

空间重塑,再续辉煌

为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响应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更新以及高品质公共空间打造的发展方向,对标“国际静安、卓越城区”,新一届雕塑展将“空间重塑”作为主题,以人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为出发点,将生态、艺术元素整合,植入商业、休憩、教育等各类公共空间,营造精致、宜人、富于想象力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雕塑展将继续走出静安雕塑公园,走向街区,促进城区品质和品位的提升。

本届展览推出全新“空间重塑”方案。首先,展览的空间将延伸至吴江路步行街广场、恒隆广场、丰盛里等热闹的商业区,让公共艺术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在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设立的展区,着眼于推动“美育”的深入渗透,让幼小的心灵浸润在艺术的土壤中。其次,拓宽思路,将花艺和雕塑艺术结合,在雕塑公园艺术中心举办“花·艺空间”室内展,充分演绎“空间”主题,给予市民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展览期间,将同步举办“上海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峰会(J’PAC)”。峰会自201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新一届峰会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指针,以“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空间重塑”为线索,对标卓越城市品质,探讨空间、艺术、文化、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谋划上海、静安向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迈进的实现路径。

10国29位艺术家55件作品闪耀金秋

本届展览展品为33组、55件,共29位艺术家参展,跨越国别10个国家。其中国外艺术家13位,国内艺术家16位。

当今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更是英国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唯一一个获得过4次特纳奖提名的艺术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此次以作品《四向》(Four Ways)参展。作品在状如地球和山脉的意象上形成对世界的观感,有着深刻的、史诗般的经典意义。2018年,因对艺术的贡献,他登上了英国新年荣耀榜,获骑士爵位。

曾参加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和两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喀麦隆艺术家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以个体表达探索世界和人类命运,其作品也因此获得了超越地域的博大格局。《会说话的树》以生活中日用的塑料容器,构建状如生命之树的艺术品,隐喻文化的变迁和新审美的出现,强调形式的突变和多样,而内在的生命力持久永恒。

佩德罗·雷耶斯(Pedro Reyes)的作品曾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蒙特卡罗、米兰、以及墨西哥城、波多黎各的香格里拉等地做过巡展。作品《团结》反映出建筑学对艺术家的影响。在探索“人与人”、“人与空间”时,艺术观念重塑了空间。

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媒体与行为的探索之中。他的作品使人对生活、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有了新的启悟。此次参展作品《月亮湾》以排油烟管为形进行创作,暗喻净化空气的无机工业材料转化为有机生命体,融于大自然。

胡安·盖瑞扎博(Juan Garaizabal)的作品《永恒之门》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现实与彼岸、未来与当下之间的张力,探究人类共同的命运。

ankara escort